中国塑料大发体育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3-04-26

  大发体育SAMPE中国2022年会暨第十七届国际先进复合材料制品、原材料、工装及工程应用展览会

  2022年中国国际塑料展览会暨第五届塑料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展览会

  科技部:对严重学术不端违规人员“零容忍”!不当所获荣誉利益(包括学位、职称、人才称号等) 全部清退归零……

  采用含有联苯介晶基元结构的3,3’,5,5’⁃四甲基联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TMBP)与含有芳香酰胺介晶基元结构的固化剂4,4⁃二氨基苯酰替苯胺(DABA)制备本征导热TMBP/DABA环氧树脂。结果表明,热导率高达0.33 W/(m·K),比普通双酚A缩水甘油醚(DGEBA)/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M)环氧树脂的热导率高约50 %,相应短切碳纤维(含量为75 %,质量分数,下同)增强复合材料面外和面内热导率分别高约42.7 %和40.2 %。采用紫外臭氧氧化方法对短切碳纤维(SCF)和连续碳纤维(M55J)进行表面改性,发现能够明显改善纤维与基体树脂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进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进一步采用SCF和M55J为增强纤维、本征导热TMBP/DABA环氧树脂为基体树脂制备出短切/连续碳纤维协同增强本征导热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SCF/M55J/TMBP/BADA。SCF的加入能够同时改善M55J/TMBP/DABA单向复合材料板沿X、Y、Z轴方向的热导率,分别最高达到98.07、48.23、9.40 W/(m·K)。为改善复合材料综合导热性能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采用溶剂铸膜法制备了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乳酸(PLA)/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氧化锌(ZnO)复合膜材料,并通过硬脂酸改性纳米ZnO,探讨了不同粒径ZnO以及改性纳米ZnO对复合薄膜力学性能、热性能、疏水性能、耐抽出性能以及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硬脂酸代替纳米ZnO表面的羟基极性基团,复合膜的耐抽出性能提高。硬脂酸的长链烷基与高分子链的链纠缠改善了改性纳米ZnO与PBAT的相容性。随着ZnO粒径的减小以及改性纳米ZnO含量的增大,复合薄膜的热性能有所下降,但耐抽出性能提高。拉伸强度提高,最高达到13.8 MPa。复合膜的疏水性能得到改善,接触角最高达到110 °,复合膜材料的抑菌区域增大,抗菌性能有所增强。

  采用熔融共混⁃注射成型制备了聚乳酸(PLA)/纤维素纳米纤维(CNFs)可生物降解纳米复合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流变测试、拉伸性能测试等手段,考察了CNFs含量对PLA/CNFs复合材料结晶行为、流变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少量的CNFs能均匀分散在PLA基体中,CNFs可作为PLA的异相成核剂,提高结晶速率常数,缩短半结晶时间,CNFs的含量为5 %(质量分数,下同)时,半结晶时间由纯PLA的10.4 min缩短至2.9 min;CNFs体现出润滑作用,使PLA/CNFs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低于纯PLA;CNFs的含量为3 %时,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较纯PLA提高了41.2 %。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聚乳酸/芦苇纤维(PLA/RF)共混物,并通过吹塑制备了相对应的薄膜。研究了在蛋白酶K的作用下不同RF含量的PLA/RF薄膜的生物降解性能,同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定了样品降解过程中的结晶行为以及表面形貌变化。结果表明,RF对PLA的酶解降解有促进作用,随着RF含量的增加PLA/RF复合材料的酶解速率提升,其中含有30 %(质量分数,下同)芦苇纤维的PLA/RF薄膜的降解速率最大,16天内可降解81.11 %。研究还表明,加入芦苇纤维可以降低PLA的结晶度,从而影响降解速度。

  主要针对普通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PE⁃Xa)记忆环回缩慢、回缩力小、安全可靠性差等问题,制备出一种新型纳米二氧化硅(SiO2)改性PE⁃Xa记忆环。首先研究了交联度对记忆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记忆环回缩速度和回缩力均随交联度的提高而提高。其次研究了纳米SiO2的表面处理及添加量对记忆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处理,并且在线 km/min以上的超高速搅拌下混合,纳米SiO2的分散性较好。添加1.5 %表面处理的纳米SiO2能大幅提高记忆环回缩速度、回缩力和抗蠕变性能。对制备的记忆环进行性能测试,其回缩速度,回缩力均优于市售记忆环,且通过了交联聚乙烯(PE⁃X)管标准中规定的静液压状态下的热稳定性试验和系统适用性中规定的静液压试验。

  将双轴取向聚氯乙烯(PVC⁃O)管段进行加热,使其发生2种不同程度的解取向:完全解取向、轴向解取向。通过对PVC⁃O成品管段、完全解取向管段、轴向解取向管段、坯管进行低温抗冲试验,另对PVC⁃O成品管段和轴向解取向管段进行轴向拉伸和径向拉伸试验,分析解取向前后管材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完全解取向管材的低温抗冲性能和轴向拉伸性能会降低;轴向解取向管材的低温抗冲性能和轴向抗拉性能降低,径向拉伸性能变化不大。

  为改善高速铁路嵌缝胶性能,以无机CaCO3为填料制备双组分聚氨酯(PU)嵌缝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CaCO3含量的PU嵌缝胶表面形貌进行观测,分析不同PU样品的力学性能、黏附性能变化规律,并评价其耐热性与耐水性。结果表明,掺入无机填料会降低PU嵌缝的表面平整度,增加其粗糙度;适量的CaCO3填料可提高PU嵌缝胶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模量,但过量的填料会降低其断裂伸长率;随着填料含量的提高,嵌缝胶的黏附性、耐水性以及耐热性亦显著提升;此外,综合PU嵌缝胶各项性能,推荐填料含量为30 %。研究成果为提高高速铁路PU嵌缝胶性能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一定参考。

  针对猪肉极易受到微生物污染、货架期较短的缺点,以马齿苋为原料采用酶解⁃超声波辅助乙醇法对其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研究马齿苋提取液抗氧化抑菌活性的影响。马齿苋提取液与聚乙烯醇(PVA)复合膜应用于猪肉的保鲜试验中,验证其抑菌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马齿苋黄酮提取液对羟基(OH)、羟基、a⁃二苯基联吡啶肼(DPPH)自由基均具有清除能力,并且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在黄酮浓度为0.02 mg/mL就达到了90 %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大的抑制作用。PVA与马齿苋提取液比例为30∶20的保鲜膜,能显著抑制冷却肉的菌落总数、酸度值(pH值)、硫化氢(H2S)、丙二醛、 挥发性盐基氮(TVB⁃N) 含量的增长速率,延长其货架期。

  采用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和1,2,3,6⁃四氢邻苯二甲酸酐(THPA)对瓜尔胶(GG)进行改性得到磷化瓜尔胶(DTGG),并通过核磁共振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DTGG为碳源,聚磷酸铵(APP)为酸源和气源对聚乳酸(PLA)进行阻燃改性。通过垂直燃烧(UL 94)、极限氧指数(LOI)和锥形量热仪(CONE)对PLA共混物的阻燃性能进行测试。采用热失重分析(TG)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其热性能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DTGG/APP的质量比为9/11时,LOI值为33.4 %,达到UL 94 V⁃0等级。同时,样品的总热释放(THR)值最低,与纯PLA 相比降低了33.8 %。从FESEM观察到阻燃剂在PLA基质中分布均匀。DTGG和APP的协同作用有效地增强了PLA共混物的阻燃性能。最后讨论了DTGG和APP对PLA共混物的协同阻燃作用机制。

  将质量比为80/20的PBAT/PLA共混物在单螺杆挤出流延成型机中通过调控工艺条件(口模温度、拉伸速度)直接熔融共混制备PBAT/PLA原位成纤共混薄膜。结果表明,在较低口模温度时,随着拉伸速度的提高,PLA微纤细化程度加大,结晶度先提高后降低,大发体育纵向拉伸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力学性能各向异性明显。在口模温度为150 ℃、拉伸速度为5.0 m/min时,共混体系中PLA成纤效果最明显;PBAT和PLA的结晶度最高分别为4.8 %和23.7 %;纵向拉伸强度达到29.8MPa,比纯PBAT提高了41 %。

  为了调控聚乳酸(PLA)纳米纤维的孔结构,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PLA母粒为原料,三氯甲烷(CF)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溶液为溶剂,制备了平均直径在1.37 μm的PLA纳米纤维,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LA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随着纺丝液中CF含量、聚合物浓度、环境湿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纺丝电压和灌注速度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同时,环境湿度对纤维表面孔结构有显著影响。随着湿度的增加,纤维表面孔的分布密度增加,且形状由圆形转变为椭圆形。此外,与表面光滑的PLA纳米纤维(2.4 m2/g)相比,所制备的PLA多孔纤维的比表面积提升了10倍(24.0 m2/g)。

  探究了国外某产品与军用防腐膜HP8714在关键技术指标水蒸气透过量及12 s垂直燃烧的性能,并以乙酸乙酯EAC为胶黏剂溶剂研究了胶黏剂种类及含量对防潮胶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P8714的热塑性聚氨酯原料A198FR可作为高性能阻燃热塑性聚氨酯防潮胶带的树脂原料,并以A198FR为树脂原料,确定压敏胶YY16为最适宜胶黏剂,优选YY16/EAC配比为75/25,并通过第三方测试验证所有指标。

  以聚乳酸(PLA)为基体,加入不同含量的塑化聚乙烯醇(CPVA),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PLA/CPVA合金样品。以超临界CO2为物理发泡剂,采用釜压发泡和粒子沥滤法成功制备出PLA/CPVA合金开孔泡沫。结果表明,随着CPVA含量的增加,PLA的结晶温度下降,结晶度先上升后下降,熔体黏弹性改善;随着CPVA含量的上升,PLA/CPVA合金开孔泡沫的发泡倍率先减小后逐渐增大,开孔率逐步提高;当CPVA含量为50 %(质量分数,下同)时,PLA/CPVA合金开孔泡沫的发泡倍率为23.1倍,开孔率达到了91.6 %。

  首先使用HZSM⁃5作为催化剂,探究原位与异位催化方式对生物质与塑料共热解过程的影响。之后对HY、HZSM⁃5和Fe/HZSM⁃5 3种催化剂进行全面表征,进一步对比研究三者对生物质与塑料共热解过程的影响,并对3种催化剂积炭失活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原位催化生物油产率高于异位催化,但是异位催化方式强化了“双烯合成”和芳构化等反应,显著提升了芳烃的选择性,高达82.8 %。过渡金属Fe的引入提高了催化剂抑制积炭的能力,Fe/HZSM⁃5催化剂结焦量远少于HY和HZSM⁃5催化剂,仅为3.77 %。同HZSM⁃5相比, Fe/HZSM⁃5中Brönsted酸强度减弱,略微降低了碳氢化合物的选择性,但是将碳氢化合物中芳烃的选择性提高了16.7 %。由于焦炭的附着,反应后的催化剂比表面积、孔容和酸强度均有所降低,进而降低了其催化活性。

  综述了通过物理共混改性和化学结构改性2种不同方式来改善聚羟基丁酸酯(PHB)的材料性能,包括与天然原料、无机填料和生物降解树脂共混以及嵌段/接枝化学结构改性制备增强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PHB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对废食用植物油生物基增塑剂及其环氧化工艺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废食用植物油环氧化工艺的均相酸催化法、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法和脂肪酶催化法3种常见方法,并分别对其催化原理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废食用植物油生物基增塑剂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综述了近些年来使用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制备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乳液聚合方法,总结了乳液聚合法中聚合物的种类和石墨烯的改性方法以及复合材料的性能改善,并对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介绍了国内外高功能性双向拉伸聚乳酸(BOPLA)薄膜材料成型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基础型、功能型两大类可生物降解BOPLA薄膜的研究进展,包括通过优化基体配方、熔融共挤、拉伸温度、拉伸倍率、拉伸速度及热定型温度等双向拉伸成型技术和基于表层可金属化技术的方式制备可生物降解BOPLA薄膜。最后,对可生物降解BOPLA薄膜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利用定制的熔融浸渍装置制备了长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66(PA66/LGF)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界面黏结性等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玻璃纤维含量、润滑剂含量、相容剂含量以及切粒长度等因素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得到了PA66/LGF复合材料优化的配方设计与切粒长度。结果表明,当玻璃纤维含量为43 %(质量分数,下同)、切粒长度为12 mm的PA66/LGF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为230 MPa,断裂伸长率为7.1 %,弯曲强度为369 MPa,缺口冲击强度为62 kJ/m2,无缺口冲击强度为90 kJ/m2。

  以酚醛树脂、丁腈橡胶、重晶石、玄武岩纤维和钢纤维等为原料进行摩擦材料的制备,研究了玄武岩纤维和钢纤维含量对摩擦材料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玄武岩纤维含量为10 %~25 %(质量分数,下同)时,随着纤维含量的减少,摩擦材料的冲击强度增大、压缩强度减小;当纤维总量占30 %且玄武岩纤维与钢纤维质量比为1∶1时,2种增强纤维产生最佳的耦合效应,摩擦因数稳定在0.361~0.377之间,磨耗量约为0.132 cm3/MJ;磨损试验中该摩擦材料的磨损以黏着磨损和疲劳磨损为主。

  针对吸水膨胀弹性体(WSE)在含盐溶液中膨胀倍率普遍不高、吸盐水性能和耐热性能不佳等问题,采用反向悬浮聚合方法,将丙烯酸(AA)单体与丙烯酰胺(AM)单体进行共聚,制备了新型聚丙烯酸?丙烯酰胺[P(AA?co?AM)]耐盐吸水树脂,大发体育并以热塑性聚醚酯弹性体(TPEE)为基体,制备了TPEE/P(AA?co?AM)吸水膨胀弹性体。研究了单体AA:AM质量比、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含量对P(AA?co?AM)吸水性能的影响,并将TPEE分别与自制P(AA?co?AM)耐盐吸水树脂和市售吸水树脂CPNaAA共混制成的WSE的吸水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AA∶AM质量比为2.5∶1、NMBA含量为0.05 %(质量分数,下同)、过硫酸钾(KPS)含量为0.70 %、油相溶液与水相溶液质量比为2.5∶1时,P(AA?co?AM)吸蒸馏水和吸盐水综合效果最佳;P(AA?co?AM)对蒸馏水和对盐水的吸水倍率均高于市售吸水树脂CPNaAA,其中对盐水吸水倍率的增幅更明显;TPEE/P(AA?co?AM)的吸水膨胀性能优于TPEE/CPNaAA。

  以自制接枝共聚相容剂,将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分别与全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PE?LLD)和回收聚乙烯(rPE?HD)共混改性,采用具备免干燥和侧面强制喂料系统的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rPET/PE合金片材(rPET与PE质量比为80∶20),研究了不同厚度合金片材的性能。结果表明,使用rPET制备的合金片材产品外观品质保持较好; rPET/PE合金片材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中拉伸强度大于39 MPa,断裂伸长率随片材厚度增加而递减,厚度为2.5 mm的rPET/rPE合金片材拉伸强度为39.7 MPa,断裂伸长率为21 %,冲击强度为12 kJ/m2,适合应用于吸塑箱包、土工格室等;免干燥和侧面强制喂料系统,可以减少合金片材加工流程,节约能源,设备产量提了117 %。

  采用双组分醇解剂乙二醇(EG)和丙二醇(PG)对废旧聚氨酯(PU)硬质泡沫塑料进行降解,获得了降解产物低聚物多元醇,并将其与木质素为原料制备出再生聚氨酯(r?PU)硬质泡沫塑料复合材料。利用导热系数测定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对废旧PU的降解效果和r?PU硬质泡沫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吸水率、导热系数、微观形貌及热稳定性等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双组分醇解剂EG和PG质量比(mEG:mPG)为2:3时,废旧PU的降解效果最佳;当木质素添加量为6 %(质量分数,下同)时制备r?PU硬质泡沫复合材料的泡沫孔壁较厚且比较均匀,骨架几何构型完整,其压缩强度为185.3 kPa、导热系数为0.021 5 W/(mK),均能够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为提高复合材料注塑件的仿真准确性,基于多尺度联合仿真方法,以汽车发动机正时链条导轨为例,根据导轨纤维配向以及结构应力分布情况,设计了导轨减量化结构,在保证整体应力水平在安全范围内的同时,最大应力降低了12 %,质量减轻了4 %,实现了汽车发动机正时链条导轨的减量化设计。

  通过熔融共混法,将右旋聚乳(PDLA)引入到扩链聚乳酸(PLLA)体系中,研究了不同含量PDLA诱导形成的立构复合晶(Sc晶)对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和发泡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聚四氟乙烯(PTFE),研究其对Sc晶形成的影响,以及引入PTFE后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和发泡行为。结果表明,PTFE含量为0.5 %时显著提高了Sc晶的含量;Sc晶的形成提高了熔体强度,促进了泡孔成核,有效改善了PLLA的发泡性能,形成了微纳复合泡孔。

  采用废旧冰箱整体破碎分选得到的混合塑料破碎料作为原料,利用自由落体式静电分离机进行处理后得到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高抗冲聚苯乙烯(PS?HI)两种废塑料破碎料,通过缺口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分选效率等测试研究了原料预处理与静电分离机工艺等多个关键参数对分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较低的混合塑料破碎料含水率可以明显提高静电分选的效率和产物性能;静电分选场电压在27 kV 时,喂料速度在550 r/min 时可以达到最佳的分选效率和产物性能;静电分离机极间距在200 和220 mm 左右时可以分别达到ABS 和PS?HI 的最佳分选效率和力学性能。

  概述了从源头减少消费后塑料包装材料的各种减量化技术,包括薄膜与容器等的减薄、包装结构的简化、反复使用与循环利用、使用回收料等;阐释了为便于回收利用使用尽可能减少材料种类的理念——单一材质化与相应措施等。

  以酰肼类成核剂TMC?300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结晶与性能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大发体育偏光显微镜、电子拉力万能材料试验机、数位冲击仪和热变形微卡温度测定仪等手段考察了TMC?300对PBS结晶过程、力学性能、热性能和收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MC?300可以有效提高PBS的结晶速度与结晶度,同时具有细化晶粒尺寸的作用,结晶峰值温度提高了4.74 %,半晶时间缩短了71.88 %,达到57 s;TMC?300的加入使PBS的弯曲模量、热变形温度和冲击强度均有提高,增幅最高分别为9.5 %、5.5 %、171.4 %,分别达到689.4 MPa、89.6 ℃、17.75 MPa,显示出良好的刚韧兼顾性和耐热性;成核剂TMC?300的加入使PBS各向收率均有所增大,但收缩比更接近于1,大发体育更易于改善PBS的形变和翘曲问题。

  介绍了生物降解塑料的降解机理及生物降解性能评价标准检验方法。从生物降解塑料降解功能及其废弃后所处环境条件出发,针对目前生物降解塑料及制品应用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并阐述了生物降解塑料及制品合适应用的领域。以期为正确看待生物降解塑料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对生物降解塑料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回收应用现状,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法规;重点综述了PET物理回收和化学回收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不同回收技术的特点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期为今后PET相关回收研究提供参考。

  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鉴别了不同粒径及不同种类的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纤维或橡胶碎片),系统阐述了反射、透射、衰减全反射3种测量模式及其微区成像技术在微塑料鉴别分析中的优缺点。基于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技术,分析了北京景观水样中的微塑料,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准确、可靠。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法,以1,2,4,5?四氯苯为内标,建立了生物降解塑料中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酯(PBS)和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3种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明确了PLA、PBS和PBAT的定量特征峰,建立了定量计算公式。同时测定了7批市售生物降解购物袋中上述3种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内标物与目标物定量特征峰面积比1∶5~5∶1范围内,该方法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0.99,3种组分精密度、大发体育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均≤3 %,定量分析结果相对误差绝对值均≤3.0 %,该方法准确且简便可行;该方法适用于生降解塑料样品中PLA、PBS、PBAT含量的快速测定。

  以回收聚乙烯(rPE)和聚酰胺6(PA6)为原料,分别通过传统双螺杆挤出机和新型偏心转子挤出机制备了共混物,并对该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动态热机械行为及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A6的加入,两种设备制备的共混物的弹性模量均有显著提升,同时断裂伸长率急剧下降;双螺杆挤出机制备试样的拉伸强度随PA6加入缓慢降低,而偏心转子试样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种加工设备对结晶及熔融行为的影响较小;从微观形貌上分析,偏心转子挤出机制备的样品具有更好的相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差值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现象;偏心转子对不相容的共混体系具有强制增容的效果。

  提出一种热风熔融的方法对废旧塑料进行再生利用,其特点是:废旧回收塑料直接进行热风加热熔融后通过螺杆挤出造粒,没有粉碎过程,无噪音、粉尘飞扬;热风熔融的温度容易控制,防止过热降解;热风循环无废水排出,余热全部利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构建了试验样机并进行试验研究。

  简介了我国塑料包装行业发展状况和塑料包装废弃物治理的有关政策与法规;阐述了为解决塑料包装废弃物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同主体应承担与落实的责任,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等;提出了为高值(质)化回收利用塑料包装废弃物构建细化分类、收集与管理体系的一些设想。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和重大实践,再生塑料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应对塑料垃圾污染的关键举措之一。概述了欧盟和美国对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管理举措,总结了鼓励政策和标准化的推进为可再生塑料用作食品接触材料带来的机遇,与此同时,详细地分析了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面临的挑战,如污染物迁移、满足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等。从立法、市场监管、安全评估等多视角讨论并作出相关建议与展望,不仅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对再生塑料的应用提供参考,也为政府制定相关管控举措提供借鉴。

  塑料的发明与广泛使用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但由于人类的随意丢弃和非规范处置行为,使得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塑料污染的防治已成为大势所趋。防治塑料污染的根本是正确地使用、回收并且再利用塑料,防止塑料废弃物泄露到大自然中无法降解。因此,以追溯为核心动力,政策保障和主体参与度提升为双引擎,探究如何促进塑料的高值化循环利用是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厘清追溯的概念,总结国内外的主要追溯手段与应用场景,剖析我国塑料追溯的难点所在。以此为基础,提出构建我国塑料追溯体系的若干建议,分析具体要素,在政策支撑下实现落地。